close
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「阿嬤」漸漸取代了「阿媽」。

記得在學校寫造句時,總會莫名的擔心起看的人會不會「阿媽」和「媽媽」傻傻分不清楚。

2000年時,還算年少的我,仍充滿著購買CD的熱情,趁一次返台的機會一次抱了一大疊回來。其中有二張是台語專輯,分別是黃乙玲和新寶島康樂隊的。二張專輯內都各有一首跟阿嬤有關的歌曲,其實我是在看了這二支MV後,感動莫名才想購買專輯的。

黃乙玲<無字的情批>,說的是阿嬤有一封情書,幾十年來不曾拆開,孩子問阿嬤:情批是寫啥咪?阿嬤回答:情人欲愛無勇氣,才來用字騙情意(騙分開)。不識字的阿嬤果然識真多的代誌。

陳昇<阿春仔伊阿嬤>,這位阿嬤更是悲情,故事的背景聽說是發生在二二八事件。有天夜裡阿嬤的老公被軍車帶走了,就此消失人間,家人騙阿嬤說是隨漁船到南洋打魚,於是阿嬤每天都到海邊去等阿公,一直等到年華老去,生命終了。「阿春仔伊阿嬤 哦~日日夜夜對人問起 阿春仔伊阿嬤 哦~那個遙遠的南島的哪裡」

近期最廣為傳唱的阿嬤的歌則是蕭煌奇<阿嬤的話>,這首歌是為了紀念教他講台語、愛他、疼他的阿嬤離開而寫的。這首觸動人心的歌也是繼<你是我的眼>被唱紅後,另一首讓大家認識蕭煌奇的創作。「阿嬤妳今嘛在叨位 阮在叫妳妳甘有聽到 阮的認真甲阮的成功妳甘有看到……希望後世人阮擱會凍來乎妳疼 作妳永遠的孫仔 擱叫妳一聲阿嬤」2008年金曲奬,蕭煌奇獲得最佳台語男歌手獎,當場獻唱了這首歌給在天上的阿嬤。

對大多數的人來說,阿嬤在心中所占有的位置遠比阿公來得重要得多,關於阿嬤的故事,說也說不完。許是因為阿嬤活在這世上的時間通常都比較長,再加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使得大多數的孩子是由阿嬤照料長大的。

我和我的阿嬤們,不是沒見過面就是不住在一起,記憶裡的祖孫情很是淡薄。但我的老媽有九個孫子喊她「阿嬤」。這個頭銜正是她活了一輩子最感到驕傲的一件事。

老媽的前三個孫子來得早,在她滿50歲前便早早來跟她相認,孫子的降臨不但帶給她一份新的希望,同時也讓她由原先下田的農家婦女搖身一變為人人稱羨的超級阿嬤。

20200331_075819.jpg

現在回頭想想,其實那三個孫子算是乖巧的了,否則我的老媽怎麼有辦法可以一次帶三隻小鬼。可是,那時看著她對他們亂寵一通時,還真會火氣直上升,總覺得她這種寵法實在是太不像話了。(像是容忍他們在床上吃吃喝喝,搞得一堆垃圾之類的事)

看到已是青少年的孩子仍願意和阿嬤躺在同一張床上的畫面,我知道,老媽無怨無悔的疼愛絶對是值得的。

如今,三隻我幫忙換過尿布跟餵奶的小鬼都已上了大學,常聽到老媽和他們講手機的對話,和當初我在讀大學時講的內容其實差不了多少,只不過那時並沒有手機可使用。當然,孫子的態度與耐心肯定是比我這個女兒好得太多。去年老媽農曆生日,讀大一的男孫還會打電話祝他阿嬤「生日快樂」––難怪老人家會樂此不疲的付出。

老媽的後六個孫子目前都是小學生,已經過了「很番」的階段,越長大也越受教。年紀較大的姊姊有時會陪阿嬤看新聞及八點檔長壽劇,然後用台語和阿嬤討論新聞內容或劇情發展,光是這點就讓我望塵莫及。

女人聽到娃兒喊她一聲「媽媽」是一種初為人母的欣喜;當有娃兒喊她一聲「阿嬤」則是一種了無遺撼的欣慰。

每晚上樓睡覺前的三隻小鬼都會在樓梯間「阿嬤晚安」「阿嬤早安」的亂喊一通。被叫阿嬤的人,不論是想討錢討食物的撒嬌聲或是生氣火大的嘶吼聲,她都會欣然接受的,畢竟,並不是每個阿嬤都有這福氣能被這聲音所包圍。

「阿嬤」是一個有求必應的代名詞,是一個提供溫暖的所在,是一個可以永遠依靠的港灣。

 

 

201131  刊登於金門日報

再次上網查證後,果然「阿媽」才是正確用字。可該怎麼辦呢?積非已成是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豆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